首页 > 实时讯息 >

千年诗韵润北疆 草原星河映华章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14 15:42:00    

千年诗韵润北疆 草原星河映华章

—— 从《唐代边塞诗歌研究》

看北疆文化的当代文旅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历史长河中,边塞诗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古代边疆文化的天空。翻开《唐代边塞诗歌研究》,岑参笔下“北风卷地白草折”的苍茫图景,与呼伦贝尔草原上猎猎作响的风旗仿佛穿越时空重叠。这片浸润着千年诗魂的土地,正将唐代边塞诗学中蕴含的文化基因,转化为新时代北疆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动实践,书写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答卷。

诗卷入山河

从文本意象到文旅实景

暮色中的室韦临江界河风景区,额尔古纳河如一条金色丝带蜿蜒流淌,对岸俄罗斯村庄炊烟袅袅,牛羊踏着夕阳归栏。身着蒙古袍的牧民以马头琴奏响《万马奔腾》,与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年意境完美重叠。这不是历史重现,而是呼伦贝尔将边塞诗韵融入文旅实景的日常图景。



《唐代边塞诗歌研究》提出的“边疆诗学场域”理论,在呼伦贝尔找到了具象化的注脚。书中描述的“政治、军事、文化多元力量交织”,化作了可触摸的时空坐标:黑山头古城遗址上斑驳的夯土城墙,诉说着唐代羁縻州府的历史厚重;室韦口岸的界河风光,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地理张力转化为中俄文化交融的天然舞台。


春日的扎兰屯,杜鹃花漫山遍野,将高适诗中“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的虚景化为现实;初夏的辉河湿地绿意初显,呼应韩愈“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勃勃生机;深秋的白桦林金光流转,恰似王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写意画卷;冬季的敖鲁古雅,驯鹿雪橇穿越“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林海雪原,将岑参笔下的雪韵转化为沉浸式体验,呼伦贝尔以“诗路”为脉,打造四季皆诗的文化空间,让诗歌中的场景从纸页走向现实。

诗韵融北疆

从典籍文脉到活态传承

在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一场跨越千年的“胡汉融合路”实景穿越活动正在上演。游客沿着嘎仙洞北魏石刻的指引,重走鲜卑南迁路线,从呼伦贝尔草原出发,经大同云冈石窟,抵达洛阳龙门石窟,在历史遗迹与现代演绎中,触摸“华夷秩序”的当代升华。



俄罗斯青少年在敖鲁古雅使鹿部落体验驯鹿文化,亲手制作桦树皮器皿,呼应诗中“狩猎部落”的原始野趣;乌兰牧骑在全国各地巡演,以马头琴、蒙古长调、少数民族歌舞,复现“胡琴琵琶与羌笛”的多元音律······近年来,呼伦贝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活力不断增强,市文旅广局获得“全国非遗保护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4个非遗项目入选自治区第八批名单,“中国达斡尔民族园”等5家景区和“桦树皮制作技艺”工坊等2家单位成功创建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景区和工坊,额尔古纳“丽丽娅列巴制作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获评自治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传承的创新模式,让典籍中的边塞风情跃入现实,让古老工艺焕发新生。


呼伦贝尔的文旅产业,既是唐代边塞诗的地理载体,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实践。在这里,“诗”与“远方”并非割裂的意象——典籍中的金戈铁马化作低空飞行的呼啸,纸上的孤城羌笛融为非遗工坊的弦音,而边塞诗的雄浑魂魄,正通过文旅融合的现代叙事,在北疆大地上生生不息。

诗路贯古今

从金甲豪情到石榴同心

在呼伦贝尔1733.32公里的边境线上,护边员图门家族三代人的坚守,恰似唐代边塞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烈传承。8块界碑、60公里边境线,三代人累计巡边10万公里,抵近边境线的蒙古包成为“不穿军装的哨所”。


2023年冬,民警顶暴雪奔波4小时,为牧民李大爷寻回26只走失羊群;2024年风吹雪夜,移民警察耗时3小时救出5车22人,重现“雪满天山路”的险境与“危难见真情”的团结。岑参诗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的苦寒之境,在呼伦贝尔市化作热血担当。


呼伦贝尔的戍边史诗,既承载着唐代边塞诗“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地理意象,更以“党政军警民”合力固边、48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抱”的当代实践,赋予古典诗魂新的生命——界碑镌刻的不仅是国土疆界,更是“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团结意志;草原飞扬的不止琴声牧歌,更是“天下谁人不识君”的中华共鸣。在这里,金甲铁衣的豪情已化为石榴同心的温度,续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壮丽的边塞长诗。


从敖鲁古雅使鹿部落的古老传说到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展陈,再到草原篝火旁的诗韵长调,这不仅是千年诗魂的回响,更是新时代北疆文化传承创新的蓬勃力量。呼伦贝尔正让千年边塞诗学从典籍走向大地,将草原、森林、湿地、湖泊等景观串联成一部立体的文化诗篇。这片承载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记忆的土地,正以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谱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时代新篇。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庄嘉慧

通讯员:杨辰宇

美编:崔雪莹

主编:周晴

监审:韩永刚 郭悦

监制:康健 陈静文

总监制:张晓琦

相关文章

  • 青春赋能乡村振兴!江西泰豪动漫职院师生暑期“三下乡”书写实践答卷

    2025年暑期,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泰豪教育基金会联合西安市乡村发展公益慈善基金会,以嘉种学堂项目为载体,组织30余名师生开启为期25天的“名企访学+乡村实践”双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师生团队深耕广东深圳、汕尾两地,创新构建“三链融合”实践模式,以环境整治筑牢乡村宜居之基、文化传承激活乡土精神

    2025-09-11 18:20:00
  • 文博日历丨超强复原!一堆“碎片”拼出中国最早的“架子鼓”原型

    2600多年前的乐队“低音炮”“碎成渣”后“回炉重造”历经千年依旧闪耀如初被誉为“华夏第一建鼓”三个看点带你认识漆木建鼓012600多年前的乐队“低音炮”是整块楠木挖成的!1997年,在湖北当阳赵巷12号春秋楚墓的考古发掘中一件珍贵的漆木建鼓“破土而出”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考古界的高度关注因为它是目前

    2025-08-26 09:08:00
  • 微言 | 文旅直播,别让“上链接”抢了戏

    如今去大型展会或者热门景区逛,常能碰到不少主播在直播:有的专心讲展品、说风景,有的跟屏幕前的粉丝聊得热乎。不少地方文旅部门也把网红直播当成引流的重要办法,从“甲亢哥”中国行带起的热度,到“与辉同行”全国行里文旅和电商凑到一块儿玩出的新花样,这些直播不光看得人多,还让人发现“内容+场景”能捣鼓出不少新

    2025-08-20 11:44:00
  • 哈佛教授马丁·普克纳中国开讲:玄奘是我心中的英雄|鱼眼·对话

    8月13日,作为2025上海国际文学周的首场对外活动,“文化如何跨越边界,连接彼此?——《文化的故事:从岩画艺术到韩国流行音乐》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举办。哈佛大学教授马丁·普克纳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展开深度对谈。活动现场 在这部面向大众的文化史读物中,普克纳通过15个文化史关键点,呈现人类在拓展生

    2025-08-13 21:25:00
  • 一棵来自大唐的古樟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人活百年已不易,遑论千年?而一棵树,若得天地眷顾,却能静观千载风云,乃至万年沧桑。在时光的洪流中,它像是一块不沉的陆地,承载着岁月的密码。近日,我随几位友人,踏上了探访一棵古樟的旅程。它扎根于我外婆的故园——象山县东陈乡樟岙村。慈祥的外婆已作古多年,而这棵古樟,却依旧苍翠葳蕤,亭亭

    2025-08-11 12: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