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多彩新论】小苔藓大生态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3 20:36:00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占比超六成,是全国石漠化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之一,石漠化治理是曾是摆在这片土地面前的严峻课题。而石生苔藓的研究,为破解这一难题带来了曙光。

不起眼的苔藓,如何“生”在岩石上?如何让石漠化的裸岩上“长”出大森林?

苔藓的“小”,藏着地球进化的密码。作为最早登陆的植物,它带着数亿年的生存智慧,在高钙、干旱的极端环境中练就绝技——1分钟内完成钙元素调节,40分钟内从休眠到复活。这种微观层面的生存策略,不仅是物种延续的智慧,更揭示了生命适应环境的进化逻辑。

苔藓的“大”,体现在生态链的奠基作用上。它分泌的有机酸能溶蚀岩石造土,交织的枝叶能拦截雨水固土,构建的微环境能孕育微生物群落。在贵州茂兰保护区,正是这些“石上先锋”,让裸岩逐步具备了草本、灌木生长的基础,完成从荒芜到生机的跨越。

从小苔藓到大生态,自然的智慧往往藏在不起眼处。守护这些微小生命,便是守护贵州生态。

贵州茂兰保护区之所以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是因为地球同纬度地区,大多土壤瘠薄,地表干旱,几乎是大片荒芜的石漠化,生物生存异常艰难。然而在茂兰,却保存着世界最完美的喀斯特原生森林,小小的苔藓自然功不可没。它们用“干而不死、遇水则生”的韧性,在生态修复的宏大叙事中,写下了独特注脚。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底,贵州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约2764.24平方公里,累计治理面积居全国前列。历经多年砥砺,贵州的石漠化面积从全国第一降至第二。正在谋划中的“十五五”山水工程,贵州计划投资超50亿元,实施石漠化治理等重点项目,推动生物多样性从被动保护迈向主动恢复。

方寸之间有乾坤。生态保护不必都是“惊天动地”,于细微处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以小见大”的生态智慧,值得我们在更多领域深思与践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谢巍娥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相关文章

  • 【多彩新论】小苔藓大生态

    贵州的喀斯特地貌占比超六成,是全国石漠化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之一,石漠化治理是曾是摆在这片土地面前的严峻课题。而石生苔藓的研究,为破解这一难题带来了曙光。不起眼的苔藓,如何“生”在岩石上?如何让石漠化的裸岩上“长”出大森林?苔藓的“小”,藏着地球进化的密码。作为最早登陆的植物,它带着数

    2025-08-13 20:36:00
  • 1800万元!贵州理工学院单项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额创新纪录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后一公里”,只有打通政策堵点,才能激活科技创新“一池春水”。2025年,贵州理工学院矿业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将“一种便于搬运的折叠液压巷道支护装置”等7项专利和“煤矿巷道再造承载结构全空间协同支护技术”等2项专有技术作价1800万元,以技术许可方式向贵州理工智矿科技有限公

    2025-07-27 16:35:00
  • 非遗酸汤 香飘更远——黔东南加速推动酸汤产业迈向百亿集群

    7月16日,雷山西江千户苗寨长桌宴上人潮涌动,广东游客刘莉仰头饮尽红酸汤,眼眶发烫:“这酸里有种野劲儿,像把整碗米酒吞进肚子里!”酸香蒸腾间,已彻底征服游客的味蕾。“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这句谚语承载着苗侗先民“以酸代盐”的智慧。酸汤制作技艺已深植黔东南基因:2013年,凯里红酸汤获得国家地理标志

    2025-07-22 12:15:00
  • 确山:琴弦演奏致富曲 青山育出金饭碗

    大象新闻记者 张建良 雷刚确山,这片曾被誉为“小延安”的红色热土,正以一场深刻的乡村振兴实践,将革命年代的激昂斗志转化为新时代的发展动能。从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到富裕和谐的乡村图景,确山正谱写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崭新篇章。产业新声:黄土地奏响双弦乐章提琴产业园,这个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筑梦的摇篮。短短数年

    2025-07-20 15:26:00
  • 绿水青山真能“变现‌”!遵义:不信你看→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近年来,遵义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创新引领工业低碳转型,大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打造了一批环保示范项目,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位于遵义高新区的遵义表面处理环保产业园,一栋栋现代化厂房有序排列,园区内绿树成荫、环境优美,让人很难将这里与传统电镀行

    2025-07-08 10: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