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缩短服务半径 不变为民初心——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司法所“嵌入”社区服务群众“零距离”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9:16:00    

4月初的遵义,暮春暖阳铺满街巷。68岁的李老伯紧紧握住遵义市红花岗区司法局老城司法所所长王斌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多亏你们及时上门帮忙,不然我和租户的纠纷还得折腾去法院,费时又伤神!”

这是老城司法所“嵌入”基层服务的生动写照。2024年底,老城司法所将办公地点从街道驻地迁至红花岗社区、1935商圈核心区域。司法所“前移一公里”的举措,让司法服务下沉,像李老伯这样的居民或商家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纠纷调解、法律咨询等服务,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服务零距离”,赢得群众的广泛认可。

矛盾调解“零时差”

几天前的一个深夜,正下着雨,一对夫妻因孩子教育问题爆发激烈争吵,惊动四邻。老城司法所专职调解员谭晓刚、李建国接到电话后,披上雨衣直奔现场。

“吵架伤感情,不如坐下来聊聊孩子的未来。”谭晓刚边安抚情绪边倾听双方诉求。他从未成年人保护法讲到家庭教育责任,3小时后,夫妻俩终于达成共识,红着眼圈握手言和。

70岁的黄老太与闺蜜无话不说,一年前,两人因一笔购买金融产品投资失败后,闹起了矛盾,黄老太坚持这钱是借款,闺蜜却称是两人共同投资行为。老城司法所安排调解员及时介入,根据双方说法与提供的相关证据,确认该笔资金属黄老太借资给闺蜜。

同样高效的调解也发生在1935商圈。商户与租户因退租纠纷争执不下,司法所和社区工作人员10分钟内赶到,厘清责任后,当场拟定调解协议,双方签字和解。

“以前调解要跑司法所,现在调解员就在‘网格’里,一个电话上门,服务马上到位!”商户老板连连点赞。

老城司法所通过“嵌入式”服务,将10名调解员纳入社区网格,实现纠纷“发现—介入—化解”闭环处理。今年以来,调解周期缩短40%,成功率高达98%,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格,矛盾不过夜”。

专职调解员谭晓刚、李建国,上门为市民服务。

普法宣传“家门口”

“保健品退货纠纷能起诉吗?”“网购衣服过了七天还能退吗?”“促销商品故障能否要求更换?”今年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当天,老城司法所联合南门社区、市场监管局老城分局等单位,在纪念广场举办“法治消费”专题普法活动。居民们围在法律咨询台前踊跃提问,各类消费维权问题此起彼伏,工作人员逐一认真记录,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专业解答,确保每位咨询者带着疑惑而来、收获答案而归。

类似这样的场景,在老城街道各社区已是常态,每月都在举行。

作为遵义市中心城区核心区域,老城街道下辖纪念馆、红花岗等7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4万余人,具有老年居民集中、新市民群体庞大,以及邻里、商居、商户间纠纷易发的特点。针对这些实际情况,老城司法所协同社区创新构建“嵌入式”普法体系,让法治宣传融入市民生活中。

每月一次的主题普法活动中,“法治宣传入户”小分队走进居民家中,“小巷普法长廊”用漫画故事解读热点法律问题,“小院微课堂”利用茶话会、广场舞间隙开展互动普法。这些接地气的形式,将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转化为居民身边的鲜活案例,让法治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

“现在居民看到司法所工作人员,都会主动拉着我们聊家长里短。”王斌介绍,通过持续推进“浸润式”普法,辖区群众法治意识显著提升,越来越多居民开始养成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习惯。

暖心服务“送上门”

老城司法所走访发现,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30%,其中不少人因腿脚不便或视力度低面临“办事难”。

自今年1月该司法所“嵌入”社区以来,启动“银发护航”行动,联合公证处、律师事务所推出“上门服务清单”,涵盖遗嘱见证、委托代理、法律援助等12项内容。

腿脚不便的王奶奶想帮儿子办理房产过户,但儿子在国外无法回国,按规定需办理涉外委托公证。在司法所多方协调下,相关工作人员带着设备上门,经过网络连线,1小时不到就完成材料审核和视频见证。

“以前,这样的事会跑好多趟好多部门,现在司法所把服务送到床头,真是太好了。”王奶奶感激地说。

这并非个例。捞沙巷刘某、蒋某两商户,门对门做生意。双方因客流量问题发生矛盾纠纷,4年之间多次报警。街道综治服务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及街道调解委会联动,多次实地走访,梳理出争议焦点,核实证据资料和相关情况,并组织双方进行调解。经过半个月反复调解,两家商户“心锁”逐渐被打开,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矛盾得以化解。

目前,老城司法所已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76次,帮助解决赡养纠纷、房产继承等问题42件,同步建立“一人一档”跟踪回访机制,确保“服务一次、保障一生”。

社区治理“添底气”

2024年底,老城司法所辖区内一典型老旧小区因乱停车、卫生差、邻里关系不融洽等问题,让社区工作人员及业主们头痛不已。

在老城街道办牵头下,老城司法所、南门社区等多部门参与共治。司法所组织居民代表学习《物业管理条例》,指导成立临时自治小组维持基本运转,并引导居民通过业主大会合法选聘物业。经过一个月努力,该小区物业入驻,小区秩序井然。此外,因司法所“嵌入”在社区里,居民如有诉求,也可直接向司法所咨询。

“司法所就像社区的‘法治智囊团’,大到业委会选举,小到充电桩安装合同审核,都离不开他们把关。”老城街道办红花岗社区支书廖汪洋说。

如今,老城司法所与红花岗社区共建“法治议事会”,召开风险研判会,提前介入老旧小区改造、集体资产分红等民生事项,今年已出具法律意见书9份,化解群体性纠纷隐患2起,真正成为社区治理的“定海神针”。

从“司法所设在街道”到“司法所嵌在社区”,这一细微转变,缩短的是服务半径,不变的是为民初心。正如王斌所说:“居民的烦心事,就是司法所的分内事——我们始终在群众身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姚强

编辑 何琴

二审 张谌

三审 黄丽媛

相关文章

  • 服务送到家门口,安苑北里社区举办“网格一家人”便民大集

    4月30日,朝阳区亚运村街道安苑北里社区用一场热闹的便民服务大集,为居民送上最贴心的节日礼物。这场融合传统服务、智慧体验与多方联动的一站式活动,吸引附近居民“赶集”。活动现场划分为四大“服务区”,堪称社区版“全能型便利店”。生活服务区秒变“便民小摊”,理发师摊位前,30余位居民排队理发;健康服务区变

    2025-04-30 17:33:00
  • “宅”在北宅 “宿”说美好! “民宿+”融合多种业态引来众多游客

    晨闻清脆鸟鸣,夜览星河入梦,推窗即是四季流转的自然画卷。绿水青山环抱的石砌别墅,白墙黛瓦的温馨院落,既是山野间的诗意栖居,也是放松身心、体验悠然慢生活的心灵驿站。从“流量”到“留量”,崂山区北宅街道的民宿以优质服务叠加特色体验,为海内外游客的崂山之旅增添多彩注脚。青岛七水杉居静心疗愈民宿。受访者供图

    2025-04-30 10:48:00
  • 红旗街道物业公司:将安全“置顶” 为平安“把关”

    通讯员(宋华)为有效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保障小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可控。近期,红旗街道物业公司组织工作人员开展春季安全隐患整治行动,全力保障小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行动中,工作人员重点针对楼道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畅通情况,电动自行车是否违规充电,消防器材配备等关键环节开展隐患排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2025-04-29 14:05:00
  • 党建工作“破圈”赋能 托起民生“稳稳幸福”

    4月28日,在沙依巴克区西山街道永平巷社区文化活动室内,快乐舞蹈队队员们正排练新编的扇子舞。(全媒体记者盖煜摄)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盖煜)在沙依巴克区西山街道,有个特别的社区。社区总面积1080平方米,办公面积却不足220平方米。在这个寸土寸金的空间里,一座三层的社区楼究竟如何布局,又承担着怎样的功

    2025-04-29 09:38:00
  • 城关镇:“法治大餐”进乡村 普法惠民暖人心

    【来源:安康市白河县人民政府_镇情动态】为进一步强化村民法治观念,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4月25日上午,白河县司法局城关司法所联合县法院、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县交警大队城区中队等单位,走进城关镇中营村开展“政法单位普法宣讲”活动,为村民送上丰盛的“法治大餐”。本次活动聚焦村民实际需求

    2025-04-29 04: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