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仁心护航生命 以专业点亮希望——记临沂市妇幼保健院产科用专业与温情改写分娩剧本
-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16:33:00
鲁网5月22日讯在医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如何平衡医疗干预与自然分娩的抉择,始终是产科领域的核心课题。近日,临沂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高丽丽专家团队以精湛的技术与人文关怀,帮助一名初产妇克服对顺产的恐惧,成功实现自然分娩,书写了一段医患共克难关的佳话。

从“我要剖宫产”到“顺利自然分娩”:一场信任与专业的双向奔赴
产妇黄女士(化名)在孕早期因对分娩的恐惧,曾坚定选择剖宫产。然而,在产科高丽丽主任团队的全程护航下,这一决定发生了转变。孕期,团队通过科学产检、数据化分析胎儿发育指标,并结合孕晚期多次会阴按摩,逐步缓解黄女士的焦虑。高丽丽提到:“许多初产妇的恐惧源于对分娩过程的不了解。我们通过个体化宣教和心理疏导,帮助她们重建信心。”这一理念与国内外倡导的“促进自然分娩”趋势不谋而合。

产程中的“破局”智慧:自由体位与多学科协作
孕39周+5天,黄女士入院后自然破膜。考虑黄女士惧怕产痛及保障夜间休息,团队及时实施分娩镇痛技术,充分保护了后续的产力。然而,产程中出现的枕横位(一种胎位异常)为分娩增添了挑战。产房刘主任评估产妇状况及产程进展后,通过自由体位调整——如站位、骨盆摇摆、坐位等,结合手法辅助胎儿旋转,最终顺利纠正胎方位。研究显示,自由体位能有效扩大骨盆径线,促进胎头下降,是处理难产的重要手段。

技术为基,仁爱为魂:产科团队的多维赋能
此次成功案例的背后,是团队多年积累的临床经验与技术创新:
群组化管理模式。团队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群组化母婴保健模式,通过整合产前检查、分娩预演、生育舞蹈体验等模块,构建“知识科普-情感支持-技能训练”三位一体的连续性服务链。
会阴按摩技术。通过循序渐进的软组织松解,降低侧切率与严重裂伤风险。
自由体位分娩。结合国际指南,灵活运用体位力学原理调整产程进展。
多学科协作。产科医生、助产士、护士、麻醉科无缝配合,实现“镇痛-监护-干预”一体化管理。高丽丽曾多次强调:“降低阴道分娩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助产技术的精细化与团队协作的默契化。”
生命的礼赞:产妇感言与团队共鸣
黄女士在感言中动情写道:“‘别怕,有我在’——这句承诺,让我在至暗时刻抓住了光。”而助产士团队的回复则展现了医疗工作者的初心:“当产妇完成最后那次发力时,我们都在心里为她鼓掌。”这种情感的共鸣,恰恰印证了医学的温度——技术治愈身体,关怀抚慰心灵。

这例从“剖宫产”到“顺产”的成功案例,不仅是临沂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技术的体现,更是现代医学从“疾病治疗”向“全人关怀”转型的缩影。正如国际产科界所倡导的:“每一次分娩都应被尊重,每一位产妇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在技术与人文的双重护航下,更多家庭将迎来属于他们的生命曙光。(通讯员 刘建慧)
责任编辑:王军
来源::59 鲁网
相关文章
-
我国首次自动驾驶钻进工业性示范在大庆成功应用
本报讯(王立鹏 李梦瑶 记者刘楠 李民峰)1日,由大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技术研究院、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组成的联合攻关团队,在大庆钻探钻井二公司钢铁1205钻井队承钻的古龙GY2-Q9-H84井成功实现我国首次自动驾驶钻进工业性示范应用,标志着我国石油钻探智能化技术迈出历史性一步
2025-07-04 10:20:00 -
“以人类发展为中心,构建真正有益于人的技术发展”
人民日报记者 颜欢 许海林当地时间6月25日,“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来自中国与20多个欧洲国家的100多名人权学者、政府官员、行业专家及青年代表等围绕“数智时代背景下的人权”主题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在全球技术浪潮中重塑人权保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呼吁深化中欧在数字人权领
2025-07-03 11:33:00 -
400余家医疗机构云集 雄安医疗大健康技术应用大赛启幕
400余家医疗机构云集 雄安医疗大健康技术应用大赛启幕_河北日报客户端
2025-06-19 01:17:00 -
国家级专家深入田间问诊把脉 助力贵州玉米单产跃升新台阶
为深入落实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部署,破解玉米单产提升瓶颈,6月14—15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局局长李新海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室岗位专家、四川省农科院副院长刘永红研究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党委书记高世斌一行
2025-06-18 13:07:00 -
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一带一路”共享绿色转型机遇|院士上封面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车家竹 摄影报道6月12日,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科技引领“碳达峰碳中和”论坛成功举办。该论坛深入探讨科技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中的关键作用,增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碳中和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合作。中国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贺克
2025-06-13 1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