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膜翅目昆虫有什么特征(新翅下纲—膜翅目)

  •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29 10:07:52    

新翅下纲—膜翅目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膜翅目


膜翅目(学名:Hymenoptera)是昆虫纲中的一个目,其名来自于本目昆虫膜一般的,透明的翅膀。本目包括各种蜂和蚂蚁。在全世界有约100科,已描述约15万个物种,已知绝灭物种2,000种以上,实际物种数量估计可能超过100万种,是昆虫纲中第三大的目(次于鞘翅目和鳞翅目)。起源自三叠纪。

1.形态特征

翅膜质、透明,两对翅质地相似,后翅前缘有翅钩列与前翅连锁,翅脉较特化;口器一般为咀嚼式,但在高等类群中下唇和下颚形成舌状构造,为嚼吸式;雌虫产卵器发达,锯状、刺状或针状,在高等类群中特化为螫针。

头部明显,正面观横形,有时几成球形,颈部细小,可自由转动。触角形状多变化,有丝状、棒状、膝状、栉状和扇状等,通常以雄性为发达,多为13节,雌性较短,多为12节,少数种类节数减少到6—8节。复眼1对,较发达,位于头部两侧。单眼3个,位于额的上方,呈三角形排列。少数种类单眼退化或缺如。口器多为咀嚼式,各组成部分的形态构造以及下颚须和下唇须的节数、形状、长短常可作为分类特征。蜜蜂总科的口器为嚼吸式,下颚、下唇延长成喙,用以采食花蜜。

胸部包括前、中、后胸及并胸腹节。前胸一般较小,横形或不明显。头与前胸之间有颈,有的前胸前缘明显锋锐,将前胸与颈分开,有的前缘消失。中胸背板分中胸盾片及小盾片。盾片有的平整无沟缝,有的则有1对完整或部分消失的盾纵沟,有的中部下陷成槽或隆起。小盾片一般圆形、三角形、卵圆形或舌形,有的很短,有的末端延长或具叉状突起。并胸腹节是由腹部第1节并入胸部形成的,其形状、大小、长短、倾斜度等变化很大。许多种类(细腰亚目)腹部第2节缢缩成细柄状,称为腹柄或“腰”。

多数种类都具有两对正常的膜质翅,且前翅显著大于后翅,仅少数种类的翅退化或变短。前翅前缘通常有翅痣,其形状多有变化。多数种类的翅脉较复杂,纵脉多愈合或变形,并与横脉围成若干翅室。对脉序和翅室的命名,各学者意见不一,较常用的为康氏系统(Comstock和Ross系统)。有的种类翅脉极为退化,翅脉在膜翅目分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胸足3对相似。但某些寄生性种类的转节为2节;有的前足腿节膨大,如肿腿蜂;有的后足腿节特别膨大,如小蜂科的某些种类;蜜蜂总科的后足则特化成携粉足。跗节2—5节,末端具爪1对。

腹部通常10节,少的只可见3—4节。细腰亚目的第1腹节已并入胸部形成并胸腹节,第2节通常很小,或呈柄状。雌虫第7、8节腹板变形,形成产卵器。膜翅目昆虫的产卵器极度特化,适于锯、钻孔和穿刺等,同时有产卵、蜜刺、杀死、麻痹及保存活的动物寄主食物的功能。产卵器的形状变异很大,有的呈长针状,有的呈短锥状,有的自腹末伸出,有的自腹末前方腹面伸出,有的只作为防御器官而已失去产卵作用。雄性外生殖器由第7、8腹节腹板及生殖节组成,生殖节主要包括生殖突基节、阳茎、阳茎腹铗及生殖刺突等,部分隐藏于体内,一般种间变异很大,是种类鉴别的重要特征。

根据食性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可将膜翅目幼虫分为两类。一类为蠋型幼虫:体型近似鳞翅目幼虫。即体表通常有毛斑,头部骨化程度强,上颚强大,具触角及下颚须,常有侧单眼,除胸足正常发达外(少数退化),还具腹足。与鳞翅目幼虫的主要区别是,腹足数目在6对以上(如叶蜂类为6—8对),无趾钩。蠋型幼虫多营自由生活,植食性。第二类为无足型幼虫:如腰亚目的幼虫。体无色斑,无足,头部骨化弱,口器及触角退化,触角柔软不分节,下颚须乳突状,上颚弱,无单眼。多营寄生或拟寄生生活,或生活于由母蜂准备好的饲料中或由工蜂喂食,少数在寄主植物上造成虫瘿。

2.生活习性

胡蜂、蚁、蜜蜂等高等膜翅目昆虫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生活习性,有的已形成习性、生理及形态上的分级现象。如后蜂(蚁)专司产卵繁殖,雄蜂(蚁)通常于交配后不久死亡,工蜂(蚁)专司采集食物、营巢、抚幼等职,蚁科中有专司保卫的兵蚁。社会性种类在成虫和幼虫间还存在“交哺”现象,如胡蜂成蜂饲喂幼虫时,幼虫分泌—种乳白色液体,供成蜂取食。蜜蜂巢群中的不同级型,分工明确,不同级的幼虫巢室大小不同,饲育方式也不同,如后蜂幼虫期一直被喂以王浆,直至化蛹。蜜蜂等为了群体的觅食、繁殖及维持其稳定性,群体内各成员间通过各种发达的感官接受和传递信息,如通过不同的“舞姿”传递蜜源植物的方位、与巢的距离等。同巢蜂群的特定气味是维持本群、防止异群进入的指示气味,守卫蜂即通过嗅觉在巢门口守卫本群。蜂群的稳定性是通过后蜂上领腺分泌的外激素“后蜂物质”来维持的,该物质可抑制工蜂生殖腺的发育和新后蜂的产生,从而避免发生分蜂现象。蚁是通过腹部腹面在爬行过程中留下的踪迹外激素指示同巢成员找到食物及归巢路线的。

3.繁殖方式

全变态。一般为两性生殖,也有的行单性孤雌生殖和多胚生殖。单性生殖较为普遍,如蜜蜂已交配的蜂产的未受精卵,产生雄性个体;胡蜂及叶蜂的一些种类未交配过的雌蜂产的未受精卵,可产生雌或雄两性个体。多胚生殖多见于茧蜂、小蜂及缘腹细蜂科中的一些种类,如多胚跳小蜂1个卵可产生2000多个后代个体。

4.螫针和毒

许多细腰亚目物种的产卵管演化为螫针,如黄蜂、蜜蜂和大部分品种的蚂蚁等。

当中许多品种的雌虫可以将其螫针刺入猎物或敌人的皮肤并注射由毒腺分泌的毒液。部分品种(比如黄蜂)可以将它们的刺拔出,因此可进行多次攻击,另一些(比如蜜蜂)的刺具有倒刺,螫入目标后螫针会留在目标身上(不过只留在温血动物的皮肤中),蜜蜂挣脱目标时内脏会随着留在目标体内的螫针被拉出,因此会在螫人后的数分钟内死去。

有些蚂蚁可以喷射毒液,有些会利用大颚固定敌人,再用腹部末端的螫针注射毒液。

一般膜翅目昆虫只有在紧急状态下才进攻人,比如在保护巢或觉得它们受到威胁的时候。

一般对蜂毒没有过敏反应的人来说单个刺不造成威胁(除非刺在喉内),中医中甚至使用蜂刺治疗关节炎,40多刺后成人开始有中毒现象,上百刺后可能有生命危险。

为了避免被刺一般不应该走近蜂巢(保持4米以上的距离),在蜂附近不要做快的行动。被刺后尽量快速离开,因为其它蜂可能会被散发出来的气味吸引。

5.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以热带相亚热带地区种类最多。

6.主要价值

膜翅目昆虫的绝大多数种类是对人类有益的传粉昆虫和寄生性或捕食性天敌昆虫,只有少数为植食性的农林作物害虫。植食性者如叶蜂科幼虫食叶,茎蜂科幼虫蛀茎,树蜂科幼虫钻蛀树木,瘿蜂科幼虫形成虫瘿等。寄生性者包括细腰亚目大部分种类,其中又分为内寄生和外寄生两类。捕食性者主要包括胡蜂、泥蜂、土蜂等科的成虫。以花粉和花蜜为主要食物的蜜蜂有助于作物授粉,提高作物的结实率,并为人类提供蜂产品。

7.分类

传统形态学中,依据身体形态将膜翅目分为广腰亚目和细腰亚目,但如果从支序分类学的角度上讲,细腰亚目完全是广腰亚目的一个子类群,包含广腰亚目全部物种在内的最小包容支也包括整个细腰亚目,这使得在不考虑化石物种的情况下,广腰亚目变成了膜翅目的一个次异名。因此目前广腰亚目已被视为一个并系群而逐渐被淘汰。

广腰亚目为并系群,该亚目昆虫通常称为叶蜂、锯蜂或锯蝇(Sawfly),为膜翅目中较原始的种类。幼虫一般是植食性,外观近似于鳞翅目幼虫。雌成虫的产卵管没有演化成螫针。

细腰亚目由广腰亚目进化而来,包括大多数的膜翅目物种,被认为是单系群。该亚目昆虫腹节隘缩,形成如同“腰”一般的细长体节,例如蚂蚁和各种蜂类。以形态学来看,细腰亚目的第一腹节并入了胸节之中,形成了所谓的“前伸腹节”,而第二腹节(有些物种包含第三腹节)隘缩,形成所谓“腰节”,但事实上,前伸腹节和腰节都是腹节的一部分。

绝大多数细腰亚目的幼虫没有足,呈蛴螬状。许多细腰亚目的物种有育幼行为。一些细腰亚目的物种具有社会性,如蚂蚁、黄蜂、蜜蜂等;另一些则为独居(称作独居蜂),如切叶蜂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