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可杀不可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0 11:52:22
“士可杀不可辱”,意即“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侮辱”。语出《礼记·儒行》:“儒者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士可杀不可辱”,到底何为“士”?
“儒者”或“士子”,古时候,一般指“士大夫”和“学子”。南朝梁沉约《奏弹孔稚珪违制启假事》:“臣闻禁宪有章,士子攸慎;守官有典,触网斯及。盖所以崇威阐法,下肃上尊”——这里的“士子”,就是指“士大夫”。唐杜甫《别董颋》诗:“士子甘旨阙,不知道里寒”;明叶宪祖《鸾鎞记·催试》:“今当大比之年,士子们纷纷上京应举”……这里的“士子”,就是泛指“学子”,即读书人。
可见,“士”一般是指有知识、有身份、有地位、有抱负、有前程之人,而绝非“碌碌无为”的劳力者;“士子”应该从事“劳心者治人”的事业----“治人”乃上乘大道。
士,多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士可杀不可辱”,由今观古,要“一分为二”观之,既有正确的元素,又有错误的因子。
首先,“士可杀不可辱”,成了封建“士大夫”阶层的“挡箭牌”——“打不得,杀不得”。
不管什么封建王朝,总是要维护其统治阶级意志,为了维护其江山长治久安,一般都会笼络其当朝“士大夫”阶层,正所谓“刑不上大夫”。这样一来,的确也维护了“士大夫”的特殊权益,使得大多数“士大夫”阶层倾力而为、死心塌地地为皇帝卖命;然而,“十个指头不一样”,“士大夫”阶层也总有那么一些能力平庸、品质低下之辈,要么胡作非为犯罪,要么因能力平庸获罪,可他们都有一张“挡箭牌”——“士可杀不可辱”,“杀不得,打不得”!
诸如,北宋神宗时期。陕西用兵失利,神宗发出圣谕,命斩杀一漕官。第二天,宰相蔡确答辩:“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神宗沉吟久之,曰:“可与刺面配远恶处”。侍郎章淳插话说:“如此,即不若杀之”。神宗帝惊问其故,回答说:“士可杀不可辱”。神宗气急败坏,说道:“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章淳却顶嘴:“如此快意,不做得也好”。
又如,唐开元年间,“前广州都督裴伷先下狱,上与宰相议其罪。张嘉贞请杖之。张说曰:‘臣闻‘刑不上大夫’,为其近于君,且所以养廉耻也。故士可杀不可辱。臣向巡北边,闻杖姜皎于朝堂。皎官登三品,亦有微功,有罪应死即死,应流即流,奈何轻加笞辱,以皂隶待之?!姜皎事往,不可复追。伷先据状当流,岂可复蹈前失’!上深然之”(《资治通鉴》)。就是说,广州都督裴伷先获罪下狱,唐玄宗朝议如何定罪处罚。宰相张嘉贞提议“请杖之”。而宰相张说却坚决不同意,理由是“刑不上大夫”,“士可杀而不可辱”。唐玄宗对张说之言深以为然。
可见,“士可杀不可辱”,“刑不上大夫”,无论是对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重要方面的吏治,还是对天下百姓的公平来说,都有其错误因子,为封建王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因为,“天下为公”,“公平”才是社会长治久安的“中流砥柱”。
其次,“二桃杀三士”,为了个人之一时不辱,为了所谓名誉为争“二桃”而拔剑自杀……名义上为争功而自杀,实则乃“士子”中“士可杀不可辱”的伦理之毒太深所致。
《晏子春秋》: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入见公曰:“……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公孙接仰天而叹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计吾功者,不受桃,是无勇也,士众而桃寡,何不计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田开疆曰:“吾仗兵而却三军者再,若开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流。当是时也,冶少不能游,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得鼋而杀之,左操骖尾,右挈鼋头,鹤跃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视之,则大鼋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剑而起。公孙接、田开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皆反其桃,挈领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独生之,不仁;耻人以言,而夸其声,不义;恨乎所行,不死,无勇。虽然,二子同桃而节,冶专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领而死。使者复曰:“已死矣”。公殓之以服,葬之以士礼焉。
- 圣人“孝”寓意中的第一孝——“君子勿立于危墙之下”,身体发肤,授之父母,勿敢损伤,以免伤及父母心灵。因此, 儒者,乃至儒者至圣都不会赞成动不动就“自杀”,因为,在他们的血液中永远流淌中“孝”的血清——“孝为百善先”、“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为的是尽“孝”的理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也就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是尽孝不敢损伤,以伤父母之心;二是,儿女没有损伤的权力……连“发肤”都不能损伤,更不用说动不动就自杀啦!
但是,儒家为什么又提出“士可杀不可辱”的信条呢?窃以为,一方面,仅是一种信念罢了,即儒者,特别是“士大夫”,他们为人清高、信仰高雅、地位显赫,是绝对不能够接受屈辱的,到了什么程度,那就是“宁可死去,也不可屈辱”,就是说“士可杀不可辱”。另一方面,“士多以天下为己任”,当民族、国家处于危难之际,面对外来民族的侵略、欺凌,大多数“士”、“士大夫”,则都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概,像文天祥至死不接受元朝的赏封,并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民族英雄岳飞,为了不失抗金良机,连抗“十二道金牌”,最后被大汉奸、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但其“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抱负则千古流芳……他们,才是国家功臣、民族英雄,真正诠释了“士可杀不可辱”的真谛!
至于“二桃杀三士”中的主人公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为避一时之辱,为争虚幻功名,逞匹夫之勇,居然被“晏子”设计“二桃杀三士”的局所杀,从而留下了千古笑柄,他们所演绎的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士可杀不可辱”!名义上为争功而自杀,实则乃“士子”中“士可杀不可辱”的伦理之毒太深所致。
图片来自网络:景公养勇士三人 ,晏子入见公曰:“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
最后,“士可杀不可辱”,对成大业者来说,却是一种伦理障碍;能超越障碍的英雄豪杰,必成大器,诸如韩信“忍胯下之辱”而拜将封王,勾践“尝便问疾”而“三千越甲可吞吴”,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
《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乃儒家亚圣,他对“士可杀不可辱”的论断,恐怕不得而知,但是,他对“忍辱负重”、“克己自重”的论断,却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超越“士可杀不可辱”的伦理障碍,为报效祖国而“忍辱负重”、“发愤图强”!
- 诸如,淮阴侯韩信“忍胯下之辱,拜大将封王”。
- 《史记》: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 图片来自网络:韩信忍胯下之辱
- 假如,韩信当时超越不过“士可杀不可辱”的伦理障碍,不能忍受“胯下之辱”,而是拔剑击杀市井流氓,那结果可想而知:市井流氓虽然被杀,韩信也出了恶气,但恐怕韩信也会因官司缠身而不能自拔,又怎能实现他“安定天下”的伟大抱负呢?
- 刘邦从萧何谏,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不负汉王,为西汉打下了天下,诚如《史记》所云: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 图片来自网络:韩信被拜大将!
- 能忍奇辱者,必有奇才;有奇才者,必有奇智。韩信归附刘邦,协助刘邦“还定三秦,以夺天下”。楚汉战争期间,韩信率兵数万,开辟北方战场。破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其不备,俘获魏王豹。井陉之战,背水为阵,使将士死地求生,奋勇争先,大破赵军。淮水之战,借助河水,分割楚军,各个击灭。参与指挥垓下决战,击灭楚军。熟谙兵法,战功卓著,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称:“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西汉建立后,刘邦分析楚汉成败原因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号镶,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范增百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所擒也”。
- 又如,勾践“尝便问疾”,忍常人之不能忍,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实现“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复国抱负。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越军被吴军败于夫椒,勾践被迫在吴为奴,为吴王夫差牵马坠蹬,甚至“尝便问疾”,麻痹了吴王,赢得吴王的特赦回国……返国后,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十五年(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十九年(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 图片来自网络:因其“卧薪尝胆”的典故,勾践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
- 因此,“胯下之辱”也好,“尝便问疾”也罢,均为亘古以来之奇辱,如果按照“士可杀不可辱”的伦理,那韩信、勾践不知要拔剑自杀多少个千百回……可英雄豪杰、天下之君,又有谁能与之比呢?那可是凤毛麟角啊!由此可以佐证,像“二桃杀三士”之类的“士可杀不可辱”,那可是狭隘的、偏激的、短视的匹夫之勇!韩信“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以弱胜强,谋取天下,那才是“胸怀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英雄本色;勾践“忍一时之辱,谋万世天下”,那才是以弱胜强的万世楷模!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某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 “士可杀不可辱”,鉴古视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既要批判,又要继承!
- 首先,天下并不太平,世界上霸权主义盛行,特别是特朗普发动的“中美贸易战”,那是一场真正的战争,只不过暂时还“见不到硝烟”……当强权欲欺凌我们中华民族时,我们必须向古人学习,必须有“士可杀不可辱”的英雄气节,像民族英雄文天祥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像革命先烈一样,“头可断,血可流”,坚决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
- 其次,在和平时代,大家都是国家的建设者、奉献者,大家都在辛勤工作,只不过分工不同,但都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添砖加瓦……在这样的和平环境中,我们一定要和谐相处,同舟共济;一定要修身养性,切不可为了图一时之快、争一时之名、夺一时之利,而上演“二桃杀三士”的悲剧。
- 最后,一定要超越“士可杀不可辱”的伦理障碍,忍辱负重,奋发图强!像韩信那样忍“胯下之辱”,建人间奇功;像勾践那样,卧薪尝胆,谋万世基业。
-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相关文章
-
玉立壁挂炉售后服务号码及其服务网点介绍实时反馈全+境+到+达
玉立壁挂炉:保障您的财产安全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财产安全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玉立壁挂炉作为国内领先的品牌,致力于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可靠的产品和服务。玉立壁挂炉24小时售后客服热线:400-883-2086了解玉立壁挂炉:拨打全国统一专业维修
2025-05-02 06:21:30 -
圣迪威集成灶号码-全国统一400客服24小时服务热线实时反馈全+境+到+达
圣迪威集成灶的维修电话可能因地区和具体服务内容而有所不同,但通常,用户可以通过拨打圣迪威集成灶的客服热线来获取维修服务。以下是一些可供参考的电话号码:圣迪威集成灶客服热线:400-883-2086圣迪威集成灶另一客服热线:400-883-2086这些电话号码通常提供2
2025-05-02 06:16:35 -
森歌集成灶售后号码多少实时反馈-今-日-更-新
尊敬的用户,感谢您选择森歌集成灶。在您使用过程中,如遇到问题,请随时联系我们。售后服务热线:400-883-2086(参考使用说明书),我们将24小时为您提供服务。以下为森歌集成灶常见故障及维修方法,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森歌集成灶售后号码多少实时反馈-今-日-更-新日常使用故障及处理方法
2025-05-02 06:15:21 -
御尊匠心保险柜全国统一服务号码-全国服务热线实时反馈-今-日-资-讯
御尊匠心保险柜服务网点热线:400-883-2086, 为您提供御尊匠心保险柜维修点查询、御尊匠心保险柜售后维修服务商等查询服务。覆盖的御尊匠心保险柜维修点地址电话。御尊匠心保险柜售后服务承诺;1.上门服务时间(周一至周日8:00-21:00)2..师傅接单后30分钟到达目的
2025-05-02 06:14:19 -
法迪燃气灶售后服务维修号码实时反馈全+境+到+达
法迪燃气灶团队由一群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专业技师组成,他们不仅精通各类保险柜的内部结构与解锁技术,更对市面上主流及部分特殊型号产品的维护维修了如指掌。面对技术日新月异的市场,我们不断学习的安全技术和维修方法,确保服务始终处于行业前沿。法迪燃气灶24小时售后服务热线是:400-883-2086
2025-05-02 06:14:04